他还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异育银鲫系列品种,加快了鲫鱼产业发展。
通过计算TM1-quasi-BIC的本征偏振在动量空间的分布,作者发现引入面内扰动会使得代表BIC模式的偏振奇点V分裂成两个具有相反圆偏振的C点(即C-和C+),而引入面外扰动则会引起整个偏振分布向一侧平移,当和取到一组适当值时(如=0.12,=0.1),C+点恰好移到动量空间的点上(图3c),即实现了chiral BIC,仿真和实验得到的角分辨透射谱也验证了chiral BIC的实现(图3d)。(b)超表面样品的侧视图和截面图,比例尺:300 nm。
通讯作者是哈工大深圳校区的肖淑敏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仇成伟教授。Science杂志在最新发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将为什么生命需要手性列为其中之一。对于基模TM1,当没有面内和面外扰动时(=0,=0),该模式在动量空间的点上支持一个对称保护的连续域中束缚态(symmetry-protected BIC)。而手性连续域中束缚态(chiral BIC)则表现为与一种自旋方向的圆偏振光完全解耦,而与另一种自旋方向的圆偏振光发生强相互作用,同时产生最大的圆二色谱(CD = 1)和极高的品质因子。图2.(a)倾斜扰动超表面产生chiral BIC的示意图。
(c)C点在动量空间随面内和面外扰动引入的演化图。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发布时间:2023/1/20 10:25:40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具有极致内禀手性的连续域中束缚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杨教授、哈工大深圳校区肖淑敏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共同合作,在微纳光学与手性光学的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但是由于持续磨损或者机械损伤,导致此类皮肤性能逐渐下降。
可以预见的是,此类研究在机器人皮肤和可穿戴医疗领域中将大有作为。通过机械刺激可改变氯取代基与离子液体之间可逆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图3是基于这种聚氨酯制备的离子皮肤示意图。非常有意义的是,它提出了一种同时恢复伤口和触觉功能的离子皮肤技术的新概念。
当离子皮肤不受力时,材料会吸引抓取离子液体,当按压离子皮肤时,材料会释放离子液体,改变其电学性能(图5),这使超灵敏触觉感知成为可能。图5 离子皮肤在按压前后电学性能的变化 这项研究模拟了类似生物触觉细胞的离子信号传输系统,根据力的变化控制离子导体内部的离子分布,最大限度地提高触觉感知。
他们不仅行为模式像人,还拥有跟人类相似的形体与皮肤。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离子皮肤伤口进行观察(图4),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离子皮肤在受伤一小时后,伤口近乎完全愈合。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聚氨酯中含有的动态二硫键一直在进行可逆的动态键合,无需额外的能量即可使伤口在室温下也能快速自主自愈。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生命是大自然最复杂最精密的机器,仅仅人类的皮肤就具有多种特性,例如自愈合性、机械刺激响应、弹性好等等(图2),能够模拟人类也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来源:中科院之声 发布时间:2023/1/29 9:23:1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离子皮肤,让仿真人形机器离我们更近一步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里面,我们总能看到极其逼真的人形机器人(图1)。图2 人类皮肤的自愈合性能与机械刺激响应 那么,机器人的皮肤也可以跟人类皮肤一样具有触觉吗?触觉细胞的响应原理早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外科学家此前曾开发出若干种基于此原理具有离子传输机制的离子皮肤他们是从帕金森病恒河猴模型构建开始做起的。
论文DOI:10.1038/s41531-022-00440-6 (照片提供自李天晴实验室)。特别是细胞注射进大鼠和猴子体内,看到这些动物有了显著的好转,我就觉得,既然看到希望了,为什么不多坚持一下?他说。
论文发表后,李天晴收到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发来的信息。他们后来又陆续为另外8只猴子进行了注射。
团队合影 什么时候能走向临床? 2022年8月,研究团队把这项工作投稿到帕金森病领域的知名刊物npj Parkinsons Disease上,审稿过程非常顺利,论文于2022年12月22日在线发表。他的团队把3个特定基因:TH、GCH和AADC,转入一个细胞系里,让这个细胞系可以表达多巴胺神经递质。这样的药物不仅利用率低,长期使用还容易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等。李天晴对《中国科学报》说,当时他恰好承担了科技部一个关于帕金森干细胞治疗的项目。因此我很希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参与进来,和我们一起努力推进。如果在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身上,这种疗法也能安全地产生疗效,那无疑将是一个重大突破。
特别是与其他细胞药物,如120万元一针的CAR-T抗癌药物相比,这种工程化的细胞很容易扩增,因此治疗成本也不会很高。李天晴/季唯智团队长期致力于灵长类动物干细胞研究。
经过大量的安全性评估工作后,他们先把这种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注射进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体内。但口服该物质几乎有99%都会在血液系统里代谢掉,只有约1%能进入大脑发挥作用。
近日,这篇由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李天晴教授、季维智院士团队完成的论文,发表在帕金森病领域的重要期刊npj Parkinsons Disease上。帕金森病是由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导致纹状体多巴胺分泌减少所引起的。
无一例外,这些猴子原有的帕金森病症状都得到了改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与健康猴的差异越来越小。他们还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交流,总结各方经验,终于在2016年的12月12日,成功建立了第一只稳定的帕金森病模型猴。但是跟临床医生一交流,又发现猴子的症状还没有那么典型。凭借成功建模的工作,李俊并没像很多人预期的那样遭遇延期,顺利拿到了硕士毕业证。
这让研究人员们意外又惊喜,于是决定继续观察,这一观察就是整整5年。作者: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1/28 20:37:2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主动延长3年试验周期。
这个想法最初诞生于2014年。李天晴 看到希望了,就多坚持一下 李俊是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接手这个课题的。
最初猴子出现了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大家以为模型制作成功了。第一作者:李俊(左一),栗楠(左二),魏景宽(左三)。
2017年后,他亲眼看到接受过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的猴子们,开始恢复运动,恢复食量,体重逐渐回升到与患病前接近的水平。所有治疗组的猴子,包括那些一度完全失去自我运动和进食功能的重症猴,都在这5年间保持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两周后,这只本已经肌肉僵直、整天趴在笼子里的猴子竟然逐渐挺起身子,能自己抓东西吃了。因此缺啥补啥,当前临床上采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L-左旋多巴胺。
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清楚,做灵长类实验,意味着多么漫长的研究周期。他们想,可不可以制造一种基因工程化的细胞,把它定点移植到纹状体,让它在大脑内直接表达多巴胺神经递质。
如果这种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就可以持续释放多巴胺神经递质。正因如此,他对这个课题怀有一份别样的感情。
李天晴说,如果未来这项成果能够真正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帕金森病患者,那将是我们最荣幸的事情。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疾病,李俊等人还加入了帕金森病的病友群,像做采访一样,咨询他们的切身体验。